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1,事件经过
近日一只长约7米、宽一米、重2吨的小须鲸被“吹”到浙江省瑞安市汀田街道塘下前池滩涂地。幸好被附近作业的渔民发现,并报警救援。
由于鲸鱼搁浅的位置靠近海边,温州极地海洋世界水生野生动物救援队16名救援人员,徒步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现场,看到这头鲸鱼时生命体征已经比较微弱,下午救援专家赶赴现场,共同展开施救工作。
救援期间,须鲸出现脱水症状,救援队员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此外,还调用挖掘机为须鲸挖出水坑,有人为其盖上湿毛巾,并不断地给须鲸的身体浇水,保持鲸体湿润。还有人支起雨伞为其降温。
而这些救援人员也是有丰富的鲸豚类救援经验,其中五位不久前参与台州12头瓜头鲸救援行动,还因此还获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管理局的感谢信。
至于鲸鱼搁浅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台风“烟花”影响,导致其在近海水域离群而搁浅。虽然救援人员想趁着当晚涨潮时顺着沟渠赴外海放归须鲸,但却没能救活,目前已经死亡,遗体将用于科研。
2,须鲸什么来头
海洋中的须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须鲸是须鲸类动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蓝鲸、长须鲸、大翅鲸(座头鲸)、露脊鲸、灰鲸等15个种类,其中中国有9种。
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不仅是最大的鲸类,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吨。
长须鲸是仅次于蓝鲸的板须鲸属,体型呈纺锤形,长约25米,最大体重约吨。
座头鲸体型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最大记录为18米,体重在25~30吨。典型的特点是嘴边有20~30个肿瘤状的突起,每个都长出一根毛。
露脊鲸体型呈纺锤状,体表溜光顺滑,黑不溜秋,能长到18米,重达多吨,头部长有粗糙而带斑点的特殊硬皮。
灰鲸比露脊鲸小,成体长10~15米,最大体重超过35吨。体形呈纺锤状,躯干粗胖,全身灰色、暗灰色或蓝灰色,因此得名。
成年须鲸类动物能长到15~20米,重达25吨左右,口中没有牙齿,但却长有—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这些角质须犹如巨大的毛发,为捕猎的主要工具。不同种类的鲸,其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也不尽相同。
须鲸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吃相比较难看,非常像二师兄吃人参果,当它们看到虾群的时候,张开大嘴一顿“狼吞虎咽”,然后闭上嘴巴将吞下的海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就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
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应该是比较温柔的动物,但祖先却都是清一色的凶猛掠食者,这些古鲸被命名为哈氏冠齿鲸,意思有“冠状的齿”。生活在距今约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是古鲸亚目向现代鲸类演化的的关键纽带,并最终进化成滤食动物。
须鲸多半栖息于远洋深海当中,最深能达到-米,这次不是因为台风“烟花”的影响,估计一辈子都到不了近海岸。我国须鲸多分布于*海、东海以及南海海域。
比较有意思的是,须鲸和虎鲸有着不共戴天的恩怨,作为须鲸中的一员,成年座头鲸经常不远几公里寻着声音,去搭救被虎鲸攻击的猎物,包括海狮,海豹等。专家推测座头鲸不是因为热心肠,也不是想当绿林好汉,可能是因为座头鲸在小时候经常受到虎鲸的攻击,已经形成深刻的记忆,所以只要遇到虎鲸,都会去暴揍一顿。
而成年的座头鲸是非常强大的,体重是虎鲸的两三倍,单挑完全不在话下,不仅能撞残虎鲸,身上的寄生藤壶在亲密接触时就够它喝一壶了!
3,人类为什么要救须鲸?
一句话来说,须鲸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所以要去救须鲸。
而须鲸为什么会成为保护动物呢?
人类开始捕鲸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商业捕鲸使得鲸鱼遭受了毁灭性的捕杀。
欧洲的原始人类,早在公元前两千年,为了得到更多的脂肪和肉,就开始在葡萄牙海岸附近捕杀比斯坎露脊鲸,和大西洋灰鲸。
在北美,图勒文明的土著居民捕杀北极露脊鲸,而印第安人在太平洋海岸捕杀灰鲸,在大西洋海岸捕杀灰鲸和座头鲸。
早期的捕鲸是一门危险的行业,鱼叉是用骨头做的,船也很小,捕获的几率非常小,被反杀的概率却很大,即便能杀死鲸鱼,也要耗费很长时间运上岸。
原始捕鲸团体每年能杀死两三头鲸鱼就算非常成功了,因为一头鲸鱼够几家人吃很久,所以早期人类并没有威胁到鲸鱼种族的不断壮大。
直到13~14世纪,欧洲人建造出了能远洋航行的大船。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巴斯克人,他们捕杀行动缓慢、警惕性不高的比斯坎露脊鲸和大西洋灰鲸。只要一根沉重的锻铁标枪就能将鲸鱼固定在船上,而这些鲸鱼脂肪含量高,死后会漂浮在海面上,捕捉效率非常高。
在获取鲸油和鲸须后,其它部位就被直接扔到大海,而鲸油被用以照明,鲸须被制成器皿,城市化的加快,让鲸鱼从食物变成了商品。
15世纪末,这两种鲸鱼几近灭绝。于是人们就将目标转向55万头的北极露脊鲸,也叫格陵兰鲸,利用船载鲸油提炼设备,提取鲸脂。
19世纪中期,全美国共有条捕鲸船,超过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捕鲸船数量的总和,光北冰洋就有多艘美国捕鲸船,一个捕鲸季就可收集20多万桶鲸脂。行业产值超过一千万美元,是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前五大行业之一。
最开始被屠杀的是脂肪含量高,游速缓慢的抹香鲸、座头鲸、灰鲸和露脊鲸。来自荷兰、挪威、法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两千艘船年复一年地横扫南北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仅仅30年,曾经数量众多的巨大鲸类所剩无几。
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游速更快,警觉性更高,但脂肪含量更少的须鲸科鲸鱼,包括蓝鲸、长须鲸、大须鲸等,它们有的动作敏捷,有的头脑聪明,有的体型巨大,相对来说更难对付。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挪威人,他们用10年时间发明了三件捕鲸法宝,鱼叉枪,蒸汽捕鲸船,中空长矛,并凭借这些掌控了全世界的捕鲸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让残存的鲸鱼有了喘息之机,但造船业却突飞猛进,反过来更是变本加厉。一位名叫卡尔·安东·拉森的挪威人,发明了现代工厂船,让鲸鱼的屠宰与加工在船上就能完成,仅仅十年时间,有近百万头南极鲸鱼被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让残存的南极鲸鱼幸免于难,但高科技的深水炸弹,鱼雷等炸死了其它海域的大部分残存鲸鱼。
战争的结束就是南极鲸鱼末日的到来,原先用在战争当中的声呐装置、雷达等新型装备都往鲸鱼身上招呼,而游速再快的鲸鱼也难逃捕鲸船追捕。
据统计显示,20世纪初至下半叶,仅在南半球就有万头鲸鱼被捕杀,蓝鲸走向“商业性”灭绝,长须鲸数量已从万头锐减到不足10万头。
世界上所有海洋中的蓝鲸仅剩约头,南极的长须鲸大约仅剩4万头。捕鲸活动令灰鲸及座头鲸的数目减少了90%以上。
保护鲸鱼迫在眉睫,《国际规范捕鲸公约》签署,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成立,并要求成员国分阶段结束商业性捕鲸。但挪威和日本却一直在捕鲸,并美其名曰用于科研。
他们有时谎称捕获的是没有被列入禁止捕杀的新品种鲸鱼,当谎言被揭穿时,就说小心认错了,并尽量往科考方面靠,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作用形同虚设。
第58届国际捕鲸委员会大会通过了一项支持恢复商业捕鲸的议案。三年前日本正式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停止在南极和太平洋北部用于科学目的的捕鲸活动,并将开始在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内进行鲸鱼的商业捕鲸。
其它国家看日本如此“吃肉”,都流口水,本月初,丹麦就在法罗群岛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捕鲸节。一天内就捕杀了头领航鲸,包括怀孕的鲸鱼和幼鲸,周边海水全部被鲸鱼的鲜血染红。
鲸鱼的生死存亡又徘徊在了十字路口,保护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