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好妈妈,你为谁而活
TUhjnbcbe - 2021/4/19 19:53:00

本文是同蔚学堂应慧玲老师年12月1日在清一联盟读书会的分享。

因为办学的关系,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家庭。我发现,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的教育都以妈妈为主导,孩子身上的绝大多数问题也都是妈妈导致的。而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妈妈都会感到非常的焦虑、无助,想帮助孩子却又无从下手,反而越搅越乱。

这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去深入思考妈妈们行为模式背后的共性问题。今天的分享,是我最近这段时间思考和整理的结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此感谢提供案例的家长,感谢我的先生与我的交流和探讨。

01你为谁而活?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一天,每一刻,各种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戏码在不断上演。

有一位女士,善良贤淑,气质文静,先生事业有成,温柔体贴,孩子聪明上进,在外人看来,她生活得很幸福。

但事实上,结婚多年,先生不断地有外遇,婆婆经常没事找事用恶*的语言骂她,还跟儿子一起带着小三去旅游。

这些事情换了正常人都会难以忍受,但她从来没有跟家人红过脸,吵过架,一家人看起来非常和谐。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这位女士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要从她小时候的经历说起。在她的记忆中,母亲脾气很差,经常因为一点点事情跟父亲大吵大闹。对三个孩子也很冷漠,不闻不问。

从那时起,她就下了决心:我绝对不要成为像母亲这样的人。

这个念头非常强大。长大后,她果真变成了一个跟她母亲完全相反的人,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

先生有了外遇,她不吵不闹。听说小三参加某培训班,她也报名学习,还跟对方交上朋友;婆婆对她恶语相加,她默默地忍受,从来不顶嘴;孩子的生活被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遇到困难,她恶补相关知识,亲自辅导,孩子的排名一路上升,她的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感动?这位女士实在是太包容、太付出、太隐忍了。

问题在于,当她做这一切的时候,内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心甘情愿,而是充满了委屈和愤怒,毕竟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只不过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压抑着自己。

当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和释放时,只能流向她弱小的孩子身上。

孩子成绩下滑、状态不好,她会歇斯底里地朝孩子大吼大叫,摔东西。

孩子非常的压抑和痛苦,在学校里一旦成绩落后,就会非常紧张和恐惧。个性也很敏感,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他纠结很久,心情不好时跟谁也不说话,会独自一个人跑出去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

这位女士在为谁而活?

看得出来,她活着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是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

从灵*层面来说,因为她有了这样的人生目的,就吸引来周围的人一起配合她来演这出戏——

先生不断出轨,是为了配合她演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妻子;婆婆的恶*,是为了配合她演一个孝顺的好儿媳;孩子的懂事上进,是为了配合她演一个无私付出的好母亲。

事实上,这么跌宕起伏的精彩大戏,如果没有其他角色的配合,她一个人是演不起来的。换句话说,她是这场戏的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如果她演够了,不想演了,或者想换一个角色风格,比如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好儿媳换成一个敢于向婆婆发声的儿媳,可能在外人看来没那么孝顺,但自己不用活得这么压抑。如果她想改变,随时都可以,因为没有人逼她非得做一个好女人,对吗?

我发现,很多女性都喜欢玩类似的角色游戏,只不过选择的角色没有这么全面,也没有这么大的难度,大多数人重点玩的是单个角色,而演得最多、最投入的,就是“好妈妈”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相对来说是难度最低的,女人基本上只需要本色出演,不用教就会。

比如说,很多小女生从小就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抱个洋娃娃,给她穿衣服、喂饭、讲故事,演得很投入,也很逼真。

说明扮演好妈妈是我们女人天生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生物本能。等到结婚生了孩子,终于有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可以亲自养、亲自照顾了,更是容易深陷其中玩得忘乎所以。

有一位妈妈,对孩子事无巨细照顾得非常周到,甚至孩子身上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一般人根本不会在意的,她都盯得特别仔细。

就算是这样,孩子还是不可避免地受了几次伤。

第一次是上小学时摔了一跤,手臂骨折,这让她感到非常愧疚,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

孩子上了初中,在一次游戏中又摔了一跤,第二次手臂骨折。由于治疗后恢复得不是很好,这位妈妈一直处在担心中,觉得对不起孩子。

等到孩子上了高中,在与同学的一次比赛中,又再次出现骨折,她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这位妈妈是不是非常爱孩子,非常负责任?甚至负责任到了无法容忍自己出现任何差错。本来孩子摔一下跤、受点伤都是没办法避免的,更何况小时候受的伤,现在早已痊愈,但她一直纠结到现在。

如果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说,她就是在扮演一位超有爱心的好妈妈,而她的孩子就用自己的受伤来配合她演这出戏。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呈现,大家觉得这样的游戏好玩吗?

如果一个女人把扮演“好妈妈”、“好女人”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并且让孩子和周围的人一起来配合自己,放弃那些更精彩、更伟大的游戏,这样的人生岂不是有些无聊,会给自己留下很多遗憾呢?一辈子沉迷在这样的游戏里,真的值得吗?

02角色游戏背后的真相

根据吸引力法则,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吸引而来的。

比如开头的那位女士,正因为有了“要成为跟母亲不一样的人”这样的心,才吸引了现在的丈夫、婆婆和孩子,他们来到她身边的目的,就是来帮助她成为她想成为的人,对吗?

但是,她的头脑层面是无法意识到这些的,因为真正驱动她这些行为的,是隐藏在潜意识里的信念。

什么是信念?信念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很多人都看过动物园里大象表演,为什么一头体型庞大的大象甘愿被逼他弱小的人所驱使,却不逃跑呢?

原来,在小象刚出生不久,训象人就会在它腿上绑上铁链,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一个桩子上。

小象不想被束缚,拼命想要挣脱,训象人就会拿鞭子使劲地抽它,用针狠狠地扎它,小象的大脑神经就形成了链接,或者说叫做信念:我不能逃跑,否则就会被惩罚。

随着次数增多,这个神经链接越来越粗大,这个信念就越来越牢固,并且越来越深地植入了它的内心,等它长大了,即使被一根细细的绳子拴住,它也不会跑。

所以说,拴住大象的不是那根细细的绳子,而是植入它大脑里的信念。这个信念不断地在指挥它,告诉它不能逃跑,逃跑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人也一样,我们以为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其实一言一行都被潜意识的信念所控制和驱使。

换句话说,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实是被信念所操控的牵线木偶,是不是很可怕?

那么,好妈妈的大脑里一般会有哪些常见的信念呢?

▍信念一:让孩子过得舒服开心。

这个信念很常见。很多妈妈非常在意孩子吃得怎么样,开不开心、累不累、冷不冷热不热,忙前忙后无微不至地伺候和照顾孩子,但是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弱。

有一个9岁的男生,话很少,声音也很小,无论是运动还是做事,都非常被动、缓慢和低效,懒洋洋的,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他的父母说,他们自己内心就有一个信念,认为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

人天生有一种本能,喜欢同情和保护弱者。

比如,看到马路边的乞丐,很多人会去同情和可怜他,给点钱让他去买点吃的。这样做可以解决他一时的问题,让他吃到一顿饱饭,不要饿肚子,却无法让他学会自立自强,钱花完了,他还是继续去乞讨。所以,光有同情心解决不了他的根本问题,对吗?

同样的道理,这个孩子的父母内心认为孩子就是不如别人,就是比别人弱,就会本能地更加心疼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看到他表现出的无助、情绪低落的样子,父母的心会很痛,会想方设法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加油打气,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但是这些方式只是一时有效,不管父母怎么努力,孩子还是那么无力、无助和无能,让父母更加心疼。

事实上,要改变孩子这种柔弱的个性,父母必须舍得让孩子吃苦,下狠心训练他的能力,逼着他学会为自己承担责任。否则孩子就会一直弱下去,无法变得强大、自信。

那么,家长认为孩子不行的信念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呢?

我们可以从结果倒过来推。一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的时候,他本能的做法就是去依赖父母,而父母也会本能地给他更多的照顾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妈妈,你为谁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