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动驾驶将在年,正式把量产无人车接入滴滴网络。
这一消息在4月13日上海举行的“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活动上正式宣布,同时还披露了过去几年滴滴自动驾驶的进展,以及体系化运营能力。
其他关键信息还包括,滴滴自动驾驶发布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Neuron。
在最近一段时间自动驾驶领域出现一些消极声音的背景下,滴滴自动驾驶明确部署节点,意味着这家网约车巨头正在加速推进自己的下一代出行产品。
滴滴出行CTO兼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在开放日活动中表示,混合派单的共享出行网络,是自动驾驶技术走进人们生活的最佳路径。
这意味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滴滴自动驾驶基于用户出行体验的改善——这是滴滴的强项。
过去十年的运营,滴滴已经证明自己能够洞察用户痛点,并将其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张博在演讲中透露,滴滴创业的初衷,就是看到了人们出行的痛点——无论是出租车还是乘客,都是通过眼睛发出以光为媒介的“信号”来找到彼此——滴滴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可以在几公里范围内以秒级速度完成需求对接。
滴滴由此实现了自己创立的初衷——让出行更美好。
他强调,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下一代出行产品同样遵循了上述理念——滴滴自动驾驶希望为用户打造更好的自动驾驶服务网络,并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上,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滴滴出行CTO兼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
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也在演讲中表示,自动驾驶发展的第一阶段关键词是安全。滴滴自动驾驶已连续安全运营天。
在安全运营的基础之上,滴滴自动驾驶规模开始扩大,并于今年年初在国内率先推出了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
为了承接规模化的用户需求,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打造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
滴滴自动驾驶在体验上持续贴近网约车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在上海和广州提供运营服务,并在体验和效率指标方面都在持续向网约车靠近。
开放日的另一个发重头戏则是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Neuron。
作为一款“完全为乘客打造的出行工具”,DiDiNeuron的设计目标是为乘客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
基于乘客第一原则,Neuron取消了驾驶位,把释放出来的车内空间还给用户,用户可以在车内“一键躺平”。
Neuron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独创了车内机械臂,能够姿态灵活地用户通提供提行李、递水、叫醒等服务,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一个“出行管家”。
在智能化出行工具普遍被认为是“第三空间”的情况下,Neuron搭载了大屏交互系统,方便用户进行会议、游戏等商务或娱乐活动。
其他的一些细节性设计还包括,用智能交互五联屏代替了传统车灯,以及设计了顶翼门+侧滑门的上下车方式——这些都得益于滴滴在网约车方面的知识积淀。
开放日活动中,孟醒还公布了滴滴自动驾驶的体系化优势。
包括首次发布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
北曜Beta激光雷达
北曜Beta是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可以提供每秒万高点频、超线、横向°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
Orca虎鲸则是滴滴自动驾驶研发的行业首个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打造车载超级中央计算单元(SCCU),将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和网联域三域融集成至一体。
相比于上一代硬件,虎鲸计算平台成本下降88%,整车空间体积减少74%,核心元器件数量减少了61%,线束数量减小了33%。
这些省出来的空间,相当于为自动驾驶车的后备箱增加了一个20寸行李箱空间。
在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方面的进展意味着,滴滴自动驾驶距离大规模部署的临界点越来越近。
孟醒表示,首款无人车将于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
在乘用车领域实现了跃迁之外,滴滴自动驾驶也在寻找更多商业化落地场景。
运行场景相对单一的干线物流领域,成为滴滴自动驾驶L4级乘用车解决方案的理想落地目标。
这相当于搞了一个新业务——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正式亮相。
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负责人韦峻青
据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负责人韦峻青介绍,滴滴自动驾驶技术能有效提升货车的自动化能力。
他表示,KargoBot自年开始持续推进干线货运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针对大宗商品的商业化运营。
针对相应场景的需求,滴滴自动驾驶研发了混合无人化解决方案HDS(HybridDriverlessSolution)。
这个方案解决的痛点在于,纯无人驾驶目前尚无法应对交管部门查验、收费站缴费等常见场景。
HDS方案配备了人类驾驶员搭载辅助驾驶方案的领航车辆,同时带领由多辆L4级自动驾驶卡车的“混合无人驾驶车队”,从而解决了落地问题。
目前KargoBot商业化进展迅速,自动驾驶卡车已经从去年的50台发展到现在的超过台。
值得一提的是,HDS方案已在天津和内蒙古之间开始了常态化试运营——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计物流收入已经突破了1亿元。
本文源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