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31日,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开通运营,由于采用“大站快车”运营模式,市民乘坐19号线从新宫到牡丹园单程用时约24分钟,相较之前既有线路用时节省约30分钟。
跑得这么快的19号线,使用的列车也不一般。因为列车前脸的黑白配色,神似虎鲸,所以19号线列车又有一个昵称——“虎鲸号”。市民可能有所不知,“虎鲸号”就诞生在北京房山,位于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的中车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负责“虎鲸号”的装配工作。
“虎鲸号”是如何装配出来的?记者采访到了多位一线工程师。
外观美观的背后:焊接技术先进
工程师刘刚说,“虎鲸号”的焊接车间既没有烟尘,也没有火花,地面更是擦得锃亮。这与印象中“脏、乱、差、笨、重”的焊接车间相去甚远。“虎鲸号”的车体焊接过程引进了先进的焊接技术,只需要轻点屏幕,自动化设备就能开始车顶结构的焊接,设备运转过程中流畅、安静。
“虎鲸号”的单个车厢有超过3万个焊点,如果用人工焊接的方式,品质难把控且易产生污染。
“用上全自动电阻焊设备,这些难题都解决了。”刘刚说新工艺无烟尘、很少产生飞溅,焊点也更加美观。
质量可靠的秘密:应用智能设备
地铁列车在高速行驶时,所受到的震动要比低速时大不少,螺母会不会被震掉?装调车间工程师朱帅摇了摇头说,装配“虎鲸号”的工人们,即便是拧螺母,都用上了新设备——智能螺栓拧紧装置。有了这个“神器”,既不用担心螺母因拧得过松而掉落,也不会因为过紧而损伤螺丝和车身零件。
“当学徒那会儿,总听老师傅讲,拧螺母要三圈儿半,但实际操作中只能是凭感觉,熟能生巧。新设备不同,在它的指挥下,几乎没发生过返工的情况。”负责为“虎鲸号”列车组底架拧螺母的张师傅说。
“工匠”标准的团队:经过3年实训
工程师朱帅带领的装调车间总共68名工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在中车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落成之前,这个团队已经在长春实训了3年。在这三年期间,团队不仅完美完成了美国、以色列地铁列车订单的生产任务,还练出了“真本事”——流水化作业的装配产线每两天就能组装完毕一台高速列车,3条产线每年的产能约辆。
为什么这么快?秘密在于以工位制为基础的“节拍化精益生产”模式。工位制“节拍化精益生产”是以工位为作业组织单元,按照作业环节分配排班均衡生产的方式,以流水式作业组织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管理也更加精细。
据了解,中车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现已形成了城市轨道装备新造和检修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需要。未来,产业园将继续围绕北京市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政企联合,促进产业园融入北京市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大体系,为北京市提供新的高端智能造修平台。通过引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上下游优质资源,打造区域供应链、需求链、企业链、布局链的有机融合,完善京津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全业务链条。借助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的示范窗口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