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秘的安第斯文明一 [复制链接]

1#
大约年前,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从亚洲经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大约至年前,人类到达拉丁美洲。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拉丁美洲的主要动、植物

(讲座截图)

可爱的羊驼、玉米、辣椒、马铃薯、花生、南瓜、葫芦、菜豆等,还有鳄梨、菠萝等,以及可可、古柯、烟草、橡胶等,就起源于拉丁美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法、荷等国殖民统治美洲之前,在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包括今秘鲁及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和中部美洲地区(包括今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与萨尔瓦多),孕育了拉丁美洲的三大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形成了两大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这三大文明、两大帝国体现了拉丁美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位于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和太平洋之间,曾经有过诸多古代文明相生相续,构成安第斯文明。安第斯文明没有发明文字、没有发展出铁器、没有产生货币、没有发明车轮,他们在陶器、纺织品和壁画上,用叙事性、史诗性的图像来表现生活其中的古代世界。年之前,在建造世界遗产——海拔米的马丘比丘的印加帝国(Inca)被西班牙人灭亡之前,先后出现了查文、帕拉卡斯、纳斯卡、莫切、迪亚瓦纳科、瓦里、西坎、契穆和印加等文明。

安第斯文明主要文化期

(讲座截图)

首博的《秘境——秘(bì)鲁安第斯文明探源》,揭开了这些古老文明的面纱。库比斯尼克文化与曼查伊文化有两个文化被查文借鉴和延续:库比斯尼克文化(ca-ca年),分布于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以造型精美的马镫形口陶器而闻名。曼查伊文化(ca-ca年),分布于秘鲁中部沿海地区,以秘鲁首都利马以南的卢林河流域和曼查伊巴霍遗址等地为中心。曼查伊文化的彩色女性小雕像,陶器。在秘鲁南部地区,最早的陶器出现在约公元前至公元前年。库比斯尼克文化的猴形陶瓶。这些猴子,如今栖息于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中。但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安第斯山脉西侧的一些热带雨林中也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很可能在当时被沿海地区的人当做宠物饲养。库比斯尼克文化的仙人掌形马镫口陶瓶。其马镫口形的一部分被塑造成圣佩德罗仙人掌的形状。仙人掌是库比斯尼克文化中举行祭祀仪式的关键要素,因为它含有多种可导致幻觉的生物碱,可以让祭祀感觉自己具有超自然能力或拥有了与神灵沟通的能力。库比斯尼克陶器不仅细节丰富而且具有高光泽度。库比斯尼克文化的吹笛男子小雕像,陶器。这是公元前年至前年的作品。制作这种男性陶像的传统普遍存在于安第斯沿海地区。一般认为,这个传统起源于厄瓜多尔沿海地区并流传到秘鲁沿岸的各个文化里。查文文化查文文化是以秘鲁北部高地南端的查文德万塔尔为中心,其鼎盛时期,影响十分广泛,从秘鲁北部高地一直到秘鲁南部地区。查文文化汲取了库比斯尼克文化、曼查伊文化等其他文化的成果。查文是安第斯文明的第一次文化高峰。查文考古遗址黑白门安第斯文明的诸多元素,如美洲豹崇拜、大型祭祀中心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或强化,并延续到之后的各个文化。

查文文化的影响范围不可谓不大。

查文的金箔。

查文金属锤揲(yè)工艺水平在公元前至前年时已相当高超。

纹饰表现了三个超自然人物形象,中间一人为正面,手执物体,嘴露獠牙,脚似利爪。左右两人为侧面,脸部都长有一个猛禽的利喙。

据推测为宗教领袖冠冕上的佩饰。

查文—库比斯尼克文化的猫科动物形马镫口陶瓶。

一只蹲着的猫科动物形象。

突出的獠牙,强调了猫科动物的特征。

查文—库比斯尼克文化的马镫口黑陶瓶。经过高度抛光后的陶瓶,主体和马镫形部位刻有抽象的、带有獠牙的高浮雕人脸。查文—库比斯尼克文化的猫科动物形陶碗。碗的边沿上趴着一只猫科动物,长着尖尖的牙齿,皮毛上有同心圆装饰,利爪俘获着一只猎物,据说可能是美洲豹。查文文化的海螺小号。这种海螺号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雕刻而成,在印加帝国的官方语言中被称为普突突(pututu)。海螺身上深雕有头骨状图案,四周被长矛状纹饰包围分割,像一件现代艺术品。西班牙语的长矛叫lanzon,兰藏。此花岗岩雕像的图案复杂丰富,反映其图像造型艺术之发达。查文文化的带榫头石雕头像。头像近似于人类,但巨大交错的牙齿更接近猫科动物,头发像蛇。在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中心神庙西面和南面的围墙外侧,排列着用石榫固定的石雕头像。纳斯卡文化公元前年之后,查文文化衰落,秘鲁许多地方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比库斯文化、加伊纳索文化、利马文化。公元1世纪到6世纪,又出现了卡哈马卡和雷瓜伊等北部高地诸文化,与北部沿海新兴的莫切文化并立。南部沿海受查文影响的帕拉卡斯文化后又逐渐发展为纳斯卡文化。展览主要展示纳斯卡文化和莫切文化。

在干旱少雨的秘鲁南部沿海地区,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7世纪,先后出现了帕拉卡斯文化和纳斯卡文化。

帕拉卡斯文化以彩陶和纺织品为特色,是纳斯卡文化的先驱。帕拉卡斯文化前期受到查文的影响,后期逐渐表现出自身特色。一方面,陶器工艺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创造出安第斯文明早期最精美的纺织品,并用织物将祖先的木乃伊包裹成独特的圆锥形。帕拉卡斯文化的神鸟形陶瓶。帕拉卡斯人将矿物颜料与当地树木粘稠的树脂混合,涂在烧制好的容器图案上。属于先烧制后上色,所以容器表面没有明显的光泽。这件神鸟形陶瓶大约制作于公元前至公元前年。纳斯卡文化利用极其有限的水资源繁衍生息,制作出令人惊叹的陶器和丝织品。此纳斯卡织物可能为斗蓬的花边。通过将两个绦带缝缀的方式,塑造出立体的织物造型。推测上方表现的是一排豆荚类植物,下方表现的是植物的根系。采用线圈串套的织法,这种特殊织造方式是纳斯卡工匠的发明。不同颜色的羊驼毛相互组合产生绚丽的色彩。纳斯卡金刚鹦鹉羽毛扇。金刚鹦鹉并非产自纳斯卡本地,而是广泛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河流域。公元前0年之后,安第斯沿海地区、高原地区和亚马孙河流域的居民便开始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木乃伊形纳斯卡彩绘陶瓶。这个陶瓶塑造了一个贵族人物的木乃伊形象。木乃伊采用多层织物包裹死者的身体制成。织物之间还夹杂着各种随葬品,呈现出圆锥状。陶瓶最外层斗篷上装饰着战俘的首级和各种神话中的形象。顶部是一个象征性的头部,前额装饰金饰,脸部佩戴面具。纳斯卡战俘首级形陶瓶。此为被斩首的战俘形象。嘴部两端平行的直线表明他的嘴唇被长荆棘刺封住了。眼睛的睫毛被清晰地描绘出来。纳斯卡大羊驼图案彩绘陶碗。大羊驼不仅适应高海拔的环境,在包括纳斯卡在内的沿海地区,人们普遍饲养大羊驼。大羊驼可以搬运货物,用作祭品,其皮、毛、肉、骨头和粪便都有利用价值。纳斯卡虎鲸形彩陶瓶。这是“虎鲸神”形象。在纳斯卡的神话中,虎鲸神将捕获的战俘首级送到冥界,替纳斯卡人供养他们的祖先。在纳斯卡线条中就有虎鲸的形象。在纳斯卡沙漠地带,他们创作了数千幅地画,正是“纳斯卡线条”。莫切文化

纳斯卡人所处的沙漠地带,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加剧了沙漠气候恶化,干旱加剧,纳斯卡人被迫迁居到山区,影响了莫切文化的发展。

莫切文化信仰“万物有灵”论。

莫切人把世界分为四个平行世界:第一是人类,第二是自然(高山、大海、河流、山川、矿产、植物、动物),第三是祖先,第四是超自然物。

四个平行世界相互作用。

例如死亡,不是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而是死者和生者的世界是平行的。

逝者会继续参与和影响活着的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墓穴一旦封上就不能让外人进入,为此还设计了很多机关,比如秦始皇的陵墓。

但莫切人的墓穴是可以让活着的人进入的,可以去看看死者现在如何了?祭品是否要更新?

遇到重大节日,莫切人还要把木乃伊或者骨头拿出供起来,与活人一起觥筹交错,共同庆祝。

这就是莫切人的“平行世界”。

莫切文化神鹫形陶瓶。安第斯神鹫是世界上最大的飞禽之一(翼展约3.3米),在传统的安第斯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莫切文化带有神灵头部的笋瓜形陶器。陶器中神话人物的身体是一个笋瓜,长着一双突出的眼睛,口中有獠牙,带着猫科动物形状的耳饰。这应该是莫切的主神阿依·阿巴艾克。笋瓜是莫切人主食之一,它表明神灵是可以寄居在任何物品和生物中。莫切文化,戴头饰的神话人物形陶瓶这也是神话文物阿依·阿巴艾克,他可能正在开启冥界之旅。因为他的头饰上有一张猫头鹰的脸。猫头鹰经常出现在莫切艺术中,作为夜行猛禽,人们将它与死亡、冥界和黑夜联系起来。莫切文化,神灵与巨蟹怪战斗场面黑陶瓶阿依·阿巴艾克与螃蟹怪正在激烈战斗。在莫切人眼中,太平洋是危险之地,里面住着各种危险的怪物,如螃蟹怪、鳐鱼怪和凤螺怪等。莫切文化,海神驾船形陶瓶海神有凸出的尖牙和眼睛,手里拿着竹桨,坐在一艘形状像金枪鱼的船上,船上还有两个被绑缚着的用于祭祀的人。海神把他俩带到大海中的岛屿上,那里居住着逝者和夜神,也是银河的所在地。海神是莫切神话中重要的太平洋之神。莫切文化,金头饰这件可能用来装饰莫切统治者*的头饰,由金银铜合金制成。头戴巨型新月形头饰的圆形人脸,两侧各有一个神话中的“月亮龙”,具有猫科动物的头、鸟冠形背和长尾。据说这件金头饰象征月亮。月亮神殿是莫切人最崇高的信仰所在地。为修建月亮神殿,莫切人专门引了一条运河过来,可见其消耗之大。莫切人认为月亮的力量超越了太阳。展览内容较多,准备再去展厅看看,先说到这里。未完待续。参考:1.郝名玮、徐世澄著《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广东省博物馆展览策展人讲座:《*金国之谜——探索神秘的安第斯古老文明——展览策划历程的思考与分享》,来源B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