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放心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37765.html座头鲸(Megapteranovaeangliae)是一种徜徉于广袤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成年个体体长可达十数米,体重接近30吨。它们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生物为食。很明显,这是一种性格温顺的大型动物,你大概会想座头鲸大概如与世无争的宽厚长者一般,是个在海中悠哉游荡,安享岁月流逝的角色。然并卵,许多案例表明,座头鲸是一种喜欢“挺身而出”的动物——它们似乎尤其喜欢在虎鲸(Orcinusorca)捕猎时对它们的猎物“拔刀相助”,驱赶虎鲸,营救被捕猎的动物。座头鲸和虎鲸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为什么偏偏要跟虎鲸对着干呢?与座头鲸不同,虎鲸是一类凶悍的肉食动物,它们常常结伴而行,如群狼般突袭猎物。这些猎手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主要捕食鱼类,而另一种则主要捕食海洋哺乳动物——比如企鹅、海豹等哺乳动物,甚至是未成年的大型鲸类。既然虎鲸是结伴而行,捕杀猎物,那么座头鲸营救他们的猎物时,可以想见,危险系数还是很高的,那么,他们到底为何乐此不疲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皮特曼他们发现,在所有的座头鲸干预案例中,95%的虎鲸的攻击对象都是哺乳动物。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冲突(57%)却是由座头鲸主动发起的。它们甚至会从几千米外赶过来干扰虎鲸的捕食,而且无论虎鲸的猎物是什么——事实上,这部分案例中,只有11%的状况是虎鲸在追捕其他座头鲸,而89%的状况是虎鲸们正在追杀海豹、海狮、翻车鲀、灰鲸幼崽等其他动物。其中一个案例中,一群虎鲸试图将一只灰鲸幼崽与母灰鲸分开,得手后试图溺死幼崽。这时,两只座头鲸突然杀出,用身体阻挡虎鲸靠近受伤的灰鲸幼崽。虽然最后灰鲸幼崽仍然不幸死去,但座头鲸仍然留在该片区域阻止虎鲸前去分食。所以,看起来,座头鲸只是在纯粹的找茬?还有个特别的案列,一只雄性座头鲸曾在年被拍摄到参与营救一只北海狮(Eumetopiasjubatus),而在年,它又与虎鲸勇敢斗争,解救了另一只北海狮,并被围观群众再一次拍到。研究者们仔细比对了两张照片,确认了这只座头鲸15年如一日的英勇行为——或许北海狮应该为它颁发“匡扶正义”的锦旗,以表彰它对北海狮深沉的博爱。也许,它自己也不知道救得是谁吧~~~座头鲸:我并不是针对谁多年的观察,种种迹象表明,座头鲸们或许是依赖敏锐的听觉去发现虎鲸的捕食行为,再前往干预的。在北太平洋区域活动、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的虎鲸们在追踪猎物时往往是非常安静的,这可能就是因为它们的猎物都听觉灵敏;而一旦锁定目标、开始攻击时,虎鲸们则开始大呼小叫,这或许是它们之间的交流手段。虎鲸很萌哒你们为啥要伤害它……事实上,座头鲸针对的对象也不仅仅是虎鲸,领航鲸亚科的拟虎鲸(Pseudorcacrassidens)及领航鲸(Globicephalaspp.)也对大型鲸类的幼崽发起过进攻,也同样遭遇过座头鲸的主动回击。有人曾观察到“五只拟虎鲸正在安安静静地分食一条鱼,这时一只座头鲸突然出现,直接冲锋到它们的最中央,然后像打保龄球一样轻松把那些拟虎鲸打跑。拟虎鲸们逃跑时还发出尖锐的叫声。”座头鲸:哼,渣渣……好吧,如果这种现象的频率再高一点,会不会虎鲸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呢?每次解决温饱时,都被座头鲸打乱计划,可不是好事。成年座头鲸拥有长达5米、重达一吨多的巨大胸鳍,而且又极其灵活易于操控,上面还往往附着了一些大而尖锐的藤壶(Coronulaspp.),击中对手时可以割裂其血肉。在面对虎鲸时,座头鲸往往只是胡乱挥舞它们的胸鳍,拍打它们的尾鳍;但虎鲸却似乎很清楚一旦被击中的可怕后果,选择保持距离。因此,成年座头鲸面对虎鲸时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有的放矢还是没事找事?那么,座头鲸这种将捕食者好事搅和*这种习惯从哪来?虎鲸们常常试图把幼年的座头鲸和它们的长辈分开而攻击幼崽,而此时座头鲸母亲则会把幼崽驮在后背和后脑上,托出水面以避开攻击。如果有不止一只成年座头鲸在场,它们有时会把幼崽围在中央进行保护。在一次冲突中,观察者看到15只虎鲸在围攻三只座头鲸中比较幼小的一只,在激战开始后一小时左右,另外三只座头鲸“快速赶到战场,并且似乎把虎鲸们赶走了”。这样的案例,或许提示了为什么座头鲸和虎鲸“结下了梁子”。年7月,17只虎鲸攻击两只座头鲸保护下的座头鲸幼崽,另外三只座头鲸赶来驱逐了这些虎鲸。图片来源:FlipNicklin/MindenPictures参加营救行动可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冒着受伤风险的。但座头鲸显然乐于此道。目前,皮特曼也只是给出了他的猜测:尽管座头鲸的小团队往往是松散、不稳定的,但是它们却有着非常稳定的繁殖区域;幼崽长大之后,对它曾经居留的繁殖地也会保持极大的忠诚。因此,保护别的座头鲸的幼崽有利于繁殖海域的维持稳定,为它们的进一步繁殖栖息打下基础。至于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在皮特曼看来,它们大概是闲得无聊而已。对于座头鲸来说,反正它们和虎鲸搏斗也很少受伤,它们也就不介意把种内的互助扩散到物种之间。搞不好完全是找下消遣,锻炼筋骨,小试身手罢了。好吧,也许平时我们看到这类新闻,也只是一带而过,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皮特曼团队经年累月的研究足以令人尊敬。好吧,虽然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世界之大,还有很多生物的奥秘,我们并不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奇特性,还是有赖于这些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来源:科普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