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鲸与洞穴姜子牙的困境是每一个人的困境 [复制链接]

1#

中文书单

育儿育己

儿童读写类课程

《姜子牙》片尾曲

《请笃信一个梦》

1

国庆节刚刚上映的电影《姜子牙》评分虽然只有7.1,但是它却带给我很多思考。

作为一名教新闻的老师,我认为它可以作为案例和学生探讨哲学层面的“真实”。

姜子牙扶周灭商后,师尊为他降下天梯,命他为众神之长,令他斩杀九尾狐。

可就在准备行刑的时候,他在九尾狐体内发现了无辜元神,九尾狐体内竟然藏着一个人类女孩。

姜子牙一时犹豫,放走了九尾,结果被师尊贬到北海。只要他承认错误,承认自己看到的只是幻想,依然能升天成仙。

但是,姜子牙坚持寻找真相。

姜子牙在北海苦守了十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当年在九尾身体里看到的那个女孩,她叫小九。

小九同样也有困惑,她一直以来被人当做狐妖猎捕,她相信只有找到幽都山的阿父才能自证清白,重归家庭。

姜子牙为了证明自己没错,要寻找真相;

小九为了摆脱狐妖恶名,要寻找迷失的身份。

最后,九尾狐妖道出了真相。

原来小九就是苏妲己,在出嫁商纣王之前,被九尾狐操纵,把她们的元神锁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而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就是天尊。

师傅,原来你一直在骗我!姜子牙得知这一真相三观都要毁了。

北海苦守10年,这就是姜子追寻的真相吗?

在得知天尊利用九尾狐挑起封神大战,以达到控制神人妖三界的目的之后,姜子牙摧毁了神界通往人间的天梯,向天尊宣战。

有人认为这个电影的结局语焉不详,打败天尊的不是姜子牙也不是北海众生,而是比天尊更高等级的力量,他们甚至都不用出场就把这一切摆平了。

我恰恰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更符合逻辑:什么是真相?什么是正义?

从古代到今天,关于什么是真相和真理,人们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古希腊,真相等于被记住并流传下去的东西;

柏拉图则认为,真相是存在于完美世界的东西;

在中世纪,真相是国王、教会或上帝所说的话;

启蒙运动时期,真是可以检验、复制并普遍适用的东西;

实用主义哲学认为,真相是通过个人的理解过滤过的东西。

电影《姜子牙》是一则关于真相的寓言:我亲眼所见不一定为真;天尊的教诲不一定为真,比天尊更高一级的神仙所作所为不一定为真?那么,何为真?

2

下面,我再讲一个故事。

这是五味太郎的一个绘本作品,绘本的名字叫《鲸鱼》。

一只候鸟慢慢的飞过来,它飞到湖的上空时,吓了一大跳。

鲸鱼!它停在村子里最高的屋顶上,尖声大叫!

但是没有人理它。这也难怪,这里靠湖边,谁知道鲸鱼是什么。

不过,有一位老先生知道。因为他有一本关于鲸鱼的书。

老先生说道:“是鲸鱼呢,大家快去抓鲸鱼!”

大伙都一愣一愣的,鲸鱼是什么?

老先生急忙跑回家,又带着书跑回来。

这位老先生气呼呼地说:“身为渔夫,不知道鲸鱼,太丢脸了。”

老先生拿着书指给大家看:这就是鲸鱼。

大家看了,都吓得两腿发软。

“哇,好可怕,好凶险的脸,还会喷水呢!”

大家一听鲸鱼是可以吃的,这个时候,个个又鼓起了勇气,有人说:“既然是可以吃的鱼,当然要抓了,再怎么说,我们是渔夫啊。”

“鲸鱼不是鱼,是哺乳动物……”还不等老先生把话说完,渔夫们已经急不可耐地冲向码头,去寻找候鸟看到的鲸鱼。全村的人都跑来了。

但是,大家辛辛苦苦地找了很久很久,却一点也看不见鲸鱼的踪影,这里没有,那里也没有,到处都没有鲸鱼的踪影,真是奇怪。

就连爬上湖中唯一的小岛,四周望一望还是看不见鲸鱼。

把船划进湖湾里找了又找,仍然没发现。“我们才不怕鲸鱼,跳进湖里找找看。”

往这边噗通一跳,没看见鲸鱼。

往那边噗通一跳,还是没发现鲸鱼。

“鲸鱼出现了,这次绝对错不了!”一个叼着烟斗的男人喊道。

一群人匆匆忙忙地往对面划过去。

在这里还是看不见鲸鱼的踪影,哎,真可惜,没看见鲸鱼。

“我们不可以就这样放弃!”

大家决定轮流看守,从早晨到夜晚。

从夜晚到早晨,一点也不放松,“无论如何,非抓到鲸鱼不可。”

但是日子久了,大家渐渐不耐烦了。“那只笨鸟会不会骗我们呢?”

“没错,它一定是乱说!”

“我们真的是被这只鸟骗了!”

渔夫们纷纷说到。

日复一日的一无所获之后,渔夫们开始怀疑候鸟的话。

“不找了,哪有什么鲸鱼!”大家生气地说。

这个时候,小女孩走近候鸟。

她问了最简单的问题“你有没有说谎?带我去看看鲸鱼在哪里?”

候鸟带着小女孩飞上了天空,候鸟说:“看,很大的一只鲸鱼吧?”

真的,真的呢。

真的有一只好大好大的鲸鱼。

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候鸟口中的鲸鱼指的是这个——一片鲸鱼形状的湖泊。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候鸟撒谎了吗?

你觉得小女孩找到鲸鱼了吗?

以前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每次看到结尾都想为小女孩欢呼,看吧,你们这些愚蠢的大人,怎么就不能耐心地去寻找呢?怎么就不能认真地和候鸟沟通呢?怎么就这样轻易地困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呢?最后是一个孩子找到了鲸鱼。

但是,这次我再读的时候,有新的体会。

如果故事继续往下发展又会怎么样呢?

我想问问这个女孩:“鲸鱼是什么?”

鲸鱼是你看到的那片鲸鱼形状的湖吗?

这个孩子最终找到的到底是不是鲸鱼?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们跳出这座山,是否就能看到山的真面目呢?

3

柏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

把一群囚徒关在一个洞穴中,他们被全身捆绑动弹不得,只能面对一面白墙,身后燃烧一堆篝火,他们只能看到白墙上洞外事物的影子。

因为无法看到洞外任何实在的事物,囚徒们认为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

后来有一个人打破枷锁,走出洞穴,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兴奋地返回洞穴,向其他人描述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坚信除了墙上的影子,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想表达什么呢?洞穴内的影子只是幻象,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实?是这样吗?

回到我们刚才的故事,小女孩最后找到的是鲸鱼吗?

姜子牙最后找到真相了吗?

按照对柏拉图“洞穴之寓”的理解,人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

4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结尾,这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的口吻讲述的——

我是纵横五大洋的猎鲸高手,我是“裴廓德号”船长,我是南塔开特岛的岛民,你们可以叫我亚哈船长。

我一直在寻找大白鲸。

它真正的名字是莫比.迪克,一捕捉到它的消息,我会无可救药地跳上船。

为了找到它,我爬上高山,浪涛拍岸,山似乎都颤抖起来。

我爬上沉船,追寻它的踪迹,但是只发现海鸥。

我横越水母海洋,好运依然没有降临。

我遇上看不到尽头的迷雾和浓雾,只能与世隔绝,成天关在船舱里打发时间。

我航行到世界尽头,在那儿,冰山不是冰山,碰上会发热。

我总是问自己一样的问题:它到底躲去哪里了?

大海是一个谜。

你们可能不相信,我曾在一场暴风雨中,看过一座小岛凭空冒出海面。

我躲进岛上的一个洞穴,里面有一具具骷髅,诡异的低吼声,还有淡菜的腥味。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而且你们没猜错:那是食人岛。

但是不止这样:那也是一座火山,我跟你们保证:就算会飞,我也看不到莫比.迪克,沉入海洋的最深处,我也找不到它。

我失去了脚,丢掉了船,仍然不死心地追着一艘漂流海上的巨大白色独木舟,可是上面没有一个船员听到我的呼叫。

迷航好久好久之后,我都忘记出海的目的,甚至忘了自己的名字。

我是怎么回家的?嗯……我刚才都已经告诉你了。

大海是一个谜。

《亚哈与白鲸》以颠覆性的手法改写了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让一个复仇的故事变成了追寻的故事。

那么,亚哈船长找到白鲸了吗?

作为看故事的局外人我们当然很清楚,他触摸了白鲸,以为那是发热的冰山;他钻进了白鲸的嘴巴,以为那是岛上的洞穴。他离白鲸如此之近,但是,却看不见它。

尾声

我们用三个故事聊“真实”——

绘本《鲸鱼》中,小女孩找到了“鲸鱼”,但是她看见的是真正的“鲸鱼”吗?

姜子牙在九尾狐体内看到了的人类女孩,是真是假?

亚哈船长看见的究竟是什么?

刚才我提到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借助“洞穴之喻”,柏拉图描述了他对人类知识的思辨看法。

按照对柏拉图“洞穴之寓”的理解,人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

我们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因为他们是知识。

换句话说,我们只能了解作为知识的“鲸鱼”,但是对“鲸鱼”本身不可能完全了解。

你越是追寻事物的细枝末节,就越有可能远离它的核心。

在我们目前的信息环境中,你是身处在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呢?

以局外人的眼光读别人的故事,难免有种自作聪明的错觉。

在生命的这场追逐中,谁又不曾深陷局中?

/p>

1.本文绘本故事内容来源于《亚哈与白鲸》、《鲸鱼》

2.参考文献

展江、彭桂兵《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

杜课《柏拉图的洞穴》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