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涨姿势动物会得抑郁症吗科学家的实验颠覆 [复制链接]

1#

科学虫洞

人类有着高智力、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在传统的观念中,似乎只有人才会产生抑郁等情绪,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例子和实验都在说明,动物跟人一样会难过、会出现抑郁的情绪。

野生动物也会抑郁

除了盗猎者,非洲犀牛可以说是没有天敌的,但它们也会有抑郁的时候。由于盗猎情况十分严重,为了保护犀牛,南非野生动物中心的工作人员采取了一个办法——向犀角注入*素。

为了避免犀角流入市场、给犀牛带来杀身之祸,除了注入*素之外,他们还会给犀角注入一种不可食用的粉色颜料。不管是*素还是颜料都是对犀牛无害的,即便犀牛在对抗时被角划伤,沾染到*素也不会造成伤害。

不过,这种方法只是防止盗猎的方式之一。因为一方面,盗猎者无所不用其极,南非需要采用更多的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被注射了药物和染料的犀牛犀角变成了粉色,它们回到家乡之后,会觉得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可能感到自卑、难过,甚至抑郁。

被圈养的动物抑郁可能性更大

此外,很多动物都可能出现抑郁的情况。扬子晚报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在无锡动物园里,一只金刚鹦鹉出现了啄自己羽毛的情况,导致羽毛越来越稀疏。

据了解,金刚鹦鹉色泽艳丽、体型巨大,在动物园里往往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和赞叹。而园里的这只金刚鹦鹉才7、8岁,相当于人类的孩童阶段。

非当事鹦鹉

园方专家解释,鹦鹉本身智商比较高,喜欢依赖人、跟人相处,这只鹦鹉之所以会啄毛,很可能是因为很多游客都不理它,同时它又被关在室内,所以抑郁了,需要送去治疗。

不少饲养过鹦鹉当宠物的网友也表示,如果缺乏对鹦鹉的陪伴,那么鹦鹉很可能患上抑郁症,甚至把自己啄秃、食不下咽,最后死去。

非当事鹦鹉

今年因为疫情,动物园的动物们也很不适应游人稀少的环境,有的动物甚至会变得焦躁。在国外的一些动物园,饲养员为了缓解动物们的精神压力,纷纷展开了有趣的活动,

比如和赤魟玩水,

和狒狒共进午餐、聊天,

带火烈鸟散步,

抬着树懒散步……

其实,这些动物的处境算是很好的,有些被圈养的动物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也因此,它们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在黑猩猩中发现了抑郁症和PTSD的表现,而这些黑猩猩被用于实验室研究、被孤立,或者被用于非法贸易。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虎鲸伤人事件。事实上,海洋里的野生虎鲸并不会主动伤人,甚至会亲近人类,但被圈养的提里库姆却在33年间3次杀人。

虎鲸的语言复杂多变,虎鲸宝宝想要完全掌握语言,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而被卖给海洋公园时,提里库姆只有3岁。

提里库姆年在某场表演中咬死训练员

在破败狭小的水池里,他没有家人和朋友,不能用回声定位,活动范围不及在野外1天的万分之一,就像一个人被迫生活在浴缸里。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提里库姆不仅要接受训练、表演,没有完成训练就得饿肚子,还要被迫贡献精子用于繁殖虎鲸(先后配种21次,后代11个)。由于长期的虐待和孤独,提里库姆患上了抑郁症以及其他疾病,被逼着变成了杀人鲸。

科学家的实验颠覆传统认知

动物跟人一样会有抑郁的情绪,不仅表现在很多事例中,还有不少实验能够佐证这个观点。

●代母实验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动物实验,执行者名为哈利·哈洛。虽然研究最开始的目的是探究母婴之间的关系,但实验过程却有些残忍。

实验的对象是一只小猕猴,哈洛将它跟母亲隔离,并准备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没有食物、用布包裹的布妈妈;另一个是有食物,但是通体冰凉的铁丝妈妈。

哈洛发现,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小猕猴才会走向铁丝妈妈,其余时候都是待在布妈妈的怀抱里。可是因为布妈妈没办法给小猕猴任何关心和温暖,一段时间后,小猕猴明显性格更孤僻、心理出现了障碍。

显然,由于缺乏妈妈的关心和陪伴,小猕猴出现了抑郁的情况。这也提醒我们,爸爸妈妈要多关心孩子。

●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塞利格曼将一只狗锁在笼子里,每当启动蜂音器,他就会释放电击。狗遭受电击,第一反应自然是逃跑,但由于笼门紧闭,它无处可逃。

之后几次,每次蜂音器响,伴随而来的都是带来疼痛的电击。最后,塞利格曼将笼门打开再启动蜂音器,结果没等释放电击,狗就因为过度抑郁和绝望,不再尝试挣扎逃跑。

●小白鼠实验

医学上的许多研究和实验都是用小白鼠来进行的,其中也包括抑郁症方面的研究(如悬尾实验),由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动物是存在抑郁情绪的。

在传统认知中,人类是高智力生物,拥有复杂的情感是理所应当,如果说动物也会抑郁,部分人是不相信的,但事实显而易见。动物拥有丰富的情感,无论它是宠物、动物园里的动物还是野生动物,心理疾病并非人类独有的特征。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