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普达宠海洋里的霸主虎鲸 [复制链接]

1#
彭洋简介 http://m.39.net/pf/a_9213495.html
彭洋简介 http://m.39.net/pf/a_9213495.html

在所有的鲸鱼中,虎鲸算是最受欢迎的种类之一,它天生就长得虎头虎脑的,皮肤光滑,而且是“熊猫配色”,所以看上去一点都不凶,甚至有点呆萌。

然而,在某些斗兽爱好者眼里,虎鲸不光不呆萌,反而成了海洋中的最猛最强天团,头顶大白鲨,嘴撕小须鲸……通通不在话下。

所以虎鲸到底是“萌”还是“猛”?其实,是我们人类太天真,把虎鲸想得太简单了——它们的真实生活,远不是一个“萌”或“猛”字就能完全概括的。

01

体型体色

虎鲸体形很大,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体长约为-厘米,体重-0千克。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

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雄兽的可达1.5米高,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能把一只海狮整个吞下。

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只是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

02

种群文化

虎鲸喜欢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它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它们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种群为社会组织,在广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着生存长大。

虎鲸的社会形态是母系,交配对象的选择比较复杂,不是由雄性的力量决定一切:例如鲸群的族长有时能活到80岁,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们选择交配的对象一般是鲸群内部年长的雄性。雌鲸选择对象的标准科学家并不清楚,很少观察到交配的现场,只知有母亲,不知父亲在哪。

03

虎鲸之间如何交流?

如果你要想和离你很远(几百米外)的人类沟通时,那基本得靠吼的,虎鲸也不例外,只不过虎鲸用的是频率更高的海豚音。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虎鲸家族还拥有不同的“口音”甚至是“语言”。例如生活在冰岛的一个虎鲸家族,可以发出24种不同的声音用于交流,而挪威的一个虎鲸家族,则可以发出另外23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而且,虎鲸“海豚音”的传播速度还很快,在25℃的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m/s,是声音在25℃空气中传播速度的4.5倍。

当一个家族中的虎鲸彼此距离很近时,它们就会发出像吹口哨一样的声音,而当彼此距离较远时,口哨声就变少了很多。这也许是虎鲸之间的“喃喃细语”吧!

04

虎鲸的捕猎方式

不同海域、不同生态型的虎鲸形成了各自的独门招数,还时不时来点创新。

旋转木马猎食法

比如挪威海域的北大西洋型虎鲸,主要食物是十个人吃九个人吐的罐头美食——鲱鱼。

协作捕食鲱鱼的北大西洋型虎鲸

面对不断旋转的庞大鲱鱼群,虎鲸采用“旋转木马猎食法”破解。

先是虎鲸们轮流潜到鱼群下方,绕着鱼群转圈,还又吹气泡又鸣叫的吓唬它们脱离阵型;再有几条虎鲸游荡在鱼群侧面,抄起尾巴猛拍,拍晕几条是几条,能吃到几条是几条。

搁浅战术

“搁浅战术”抓海狮,一回盯上两只

在南大西洋的巴塔哥尼亚海岸,有一群以“搁浅战术”著称的虎鲸——它们会借助海浪冲上沙滩,叼走岸边毫无防备的海狮,再乘着下一波海浪全身而退。填饱肚子,全靠浪。

车轮战

北极攻击小须鲸的虎鲸

以须鲸为食的南极A型虎鲸,主要猎物是小须鲸,须鲸身体细长肌肉发达,游泳耐力远超虎鲸。

所以虎鲸捕食小须鲸时,要采用“车轮战”的狼群战术,一头接一头轮流在小须鲸身后紧追,直到它游不动。接着虎鲸们一拥而上,持续冲撞、撕咬小须鲸,阻止它呼吸并持续放血。

虎鲸除了生活在大海里,其实也出现在水族馆中,它们被驯兽师操练,来为人们表演,不能回归大海只能在海族馆中生活,据研究表明,在大海里的虎鲸寿命在40岁左右,更有研究发现了有长达岁的虎鲸,但在水族馆中人工驯养的虎鲸,它们的寿命却只是野生虎鲸的一半,甚至虎鲸在经过长期的压迫也有出现“虎鲸伤人事件”,起初人们猜想是意外所致,但冰雪聪明的虎鲸又怎会意外伤人,结果证实是有意报复。

虎鲸体型如此庞大的动物本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海里,但却因为人类的自私与贪欲让它们进入了本不属于它们的海族馆中,甚至生活习性、寿命、性格都有所损害,每个生物都有自己适应的场所,即使是人类也不能随意改动。在此呼吁: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转载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是出于传播更多资讯的目的。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